请警惕船舶这些地方 贸然进入极易伤亡!

以下文章来源于长江水上安全信息台 ,编辑长江之声 长江水上安全信息台由长江水上安全信息台创建的飞行安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安全预警、水位、气象、飞行通告、航道公告等飞行安全信息,宣传交通航运政策法规,通报长江安全形势,普及航运安全常识,为船员提供咨询答疑及船舶买卖、招聘求职,网上语音节目等。船舶密闭空间吞噬人命2020年9月23日清晨6时30分,一艘载运5005吨硫磺的干货船在长江武穴某码头卸货期间,两名船员被发现在隔离空舱(后沥水舱)死亡。事故再次表明,船员开展生产作业必须时刻小心,否则就会引发严重后果。船舶在设计及建造过程中,为确保将来的航运安全、避免船体破损即沉没,会对全船设计、布置多个舱室,部分主甲板以下的舱室空间较小、长期关闭,船员长时间不进入。然而,此类舱室内原有氧气受建造材料腐蚀等影响不断消耗,氧气含量持续降低;部分密闭舱室通过管路与船舶货舱保持联通,一旦货物出现异常,易改变舱室空气成分。船员在不注意的情况下贸然进入舱室,极易引发人员伤亡事故。01案例分析近年来,长江干线已多次发生船员进入密闭舱室窒息伤亡的案例,教训十分深刻。01案例一:2013年3月25日约1300时,在长江下游湖广水道叶家洲水域南岸(长江下游航道里程993公里)临时锚泊的“Z某”轮5名船员开始对船舶货油管道进行维修作业,约1630时发生中毒事故,5名船员先后在作业货舱内昏倒并死亡。经查,该轮私自动火对堵塞的沥青输送管道外壁进行烘烤加热,导致沥青受热后挥发产生硫化氢气体流入货舱内,加之船舱内残留的沥青挥发产生硫化氢气体,使舱内硫化氢气体大量聚集,随后1名作业人员及后续4名救助船员在没有测量氧气浓度、没有对货舱强制通风、没有穿戴防护设备的情况下贸然进入,最终导致悲剧发生。(此图为“Z某”轮右1#货舱入口照片)(此图为“Z某”轮救援照片)02案例二:2013年6月19日1701时许,运载澳大利亚进口的蓝桉木片2300吨、由江苏靖江驶往安徽安庆的“H某”轮飞行至天然洲水域时,发现3名船员在排水舱内吸入有害气体中毒死亡。经查,该批次进口木材为检疫杀虫,曾连续多日使用经稀释后的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水进行喷洒处理,在一定条件下产生高浓度二甲苯气体聚集在舱室内,船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未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即进入沥水舱内作业和施救,最终导致事故发生。03案例三:2016年12月12日约0940时,载硫磺4600吨的“Y某”轮在松滋车阳河综合码头卸货作业过程中,3名船员在后沥水舱相继吸入有害气体中毒死亡。后经检测,该轮后沥水舱空气中的硫化氢、二氧化硫浓度均严重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经查,该轮船员在未测定舱室氧及有害气体含量、未充分通风换气、未佩戴呼吸保护器具的情况下盲目下舱作业及施救,是导致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此图为“Y某”轮救援照片)02密闭空间窒息原因1.腐蚀消耗氧气船体建造材料(如钢材、合金等)长期在水、大气等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材料会发生电化学反应,即钢材中的成分(如铁Fe)与水、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学物质(如红色铁锈Fe(OH)3)。(电化学腐蚀示意图)2.货物毒性部分货物受生产工艺的影响,自身会释放(或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具有毒性的气体,此气体通过船舶管路进入货舱周围相对封闭的舱室,形成有毒气体的聚积。如工业硫磺的生产一般采用硫化氢气体(H2S)氧化成硫磺的方法,大量硫磺在自然状态下即可析出货物中残留的硫化氢气体,也可与氧气结合形成二氧化硫,气体通过管路流动逐步聚积;沥青的主要成分是沥青质和树脂,其次有高沸点矿物油和少量的氧、硫和氯的化合物,自然状态下部分物质会产生烟气(高温条件更明显),大量沥青烟气在泵舱等沥青运输管路中逐步聚积。从毒害性来看,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急性剧毒,吸入少量高浓度硫化氢可于短时间内致命;低浓度的硫化氢对眼、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都有影响。二氧化硫过量进入人体可引发呼吸困难、腹泻、呕吐等症状,直至窒息死亡。沥青及其烟气主要成分为酚类、化合物、蒽、萘、吡啶等,均对皮肤粘膜具刺激性,部分物质在有氧状态下可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对人体细胞造成损伤。3.人员操作不当部分船员在开展演习、消防灭火等工作中,未有效确认机舱等处所内是否留有人员,盲目开启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导致留在处所内的人员因氧气浓度下降引发窒息。03易引发窒息风险的密闭空间1.船舶主甲板以下的空间,如防撞边舱、双层底舱、艏(艉)尖舱、球鼻首、沥水舱、舵机舱、压载舱。2.部分配备气体释放设备或易泄漏气体的舱室,如机舱、泵舱。04如何防范密闭空间的窒息事故1.船企业(1)加强制度约束。针对船上密闭空间作业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督促船员认真实行,防止无序作业引发险情。(2)完善设备配备。为船员配备一定数量的个人防中毒窒息等防护装备及气体测量设备,避免无防护作业导致损害。(3)强化意识与技能培养。加强船员进入密闭空间的安全风险意识教育,针对性开展船员进入密闭空间的操作培训,防止盲目进入引发事故。加强船员使用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操作技能和船舶应变部署的训练,提高船员应急水平。(4)做好运输管理。加强承运货物成分、气体挥发等风险信息的了解,及时向所属船舶传递有关信息,引导船员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2.船舶(船员)(1)作业前应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识别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并对参与人员进行培训。(2)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通常由部门长负责拟定作业计划,报船长批准后方可实施。未经批准严禁进入密闭空间。(3)指定专人担任现场指挥,负责作业现场组织、指挥和协调,对作业全过程进行监督防控,同时应指定救援人员。(4)进入前应进行彻底的、不间断的通风换气,由主管人员对封闭处所内空气进行检测,封闭舱室内各处的氧气含量应不低于19.5%,二氧化碳含量不高于2%,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应为0。(5)对密闭舱室内外人员之间的通讯设备进行测试,通讯设备应为防爆型;进入密闭舱室前应约定简洁的紧急联络或撤离信号,以便在通讯故障或中断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准备好隔绝式呼吸器、安全带、救生索,规定好内外联络信号,救生索外端必须生根,出口处有专人守护,并经常与舱内人员保持联系;准备好医疗救护设施。(6)进入人员应穿紧身工作服、工作鞋、戴安全帽和手套,携带必要的照明工具,穿戴和随身携带的工具必须要防火、防爆。(7)在密闭处所口设置临时围栏,放置“未经许可,禁止进入”警示标志,安排专人值守;通知有关部门封妥有关设备和控制阀,并贴上“禁止启动”或“禁止打开”的安全标志牌。(8)作业过程中,保持对作业场所的连续通风和检测,作业中断时间超过半小时的,进入前必须重新检测。(9)在应急情况下,必须佩戴隔绝式呼吸器方可进入缺氧作业场所,如果作业环境发生恶化,应马上提示舱室内人员中断作业并马上撤离。(10)一旦发生窒息、中毒事故,必须对现场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可以安全进入舱室实施救援之前,任何人员不得进入舱室施救;进入作业现场参与救援人员,必须佩戴隔绝式呼吸器,并有专人配合,防止发生二次事故。05中毒、窒息的应急处理建议(1)现场负责人应马上采取隔离和疏散措施,对密闭空间加强通风,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救护人员要戴上空气呼吸器,尽快将伤员转移到空气清新通风的地方。(2)当伤员昏迷时,马上进行现场急救,松开衣领、内衣和腰带等保持呼吸道畅通,使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取出假牙,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痰液和呕吐物等。(3)当伤员停止呼吸时,应采取心脏复苏措施,如伤员疑似中毒,需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再行人工呼吸急救;也可使用呼吸兴奋剂进行急救,密切关注生命体征的变化。(4)按照医疗急救指南进行专门照料,持续观察。(5)发生休克时采取吸氧、保温措施。扫码关注原标题:《以案为鉴 | 请警惕船舶这些地方 贸然进入极易伤亡!》 (责任编辑:admin)